我們早有所聞的神經科技

  神經科技(Neurotechnology,也有人譯為交感神經科技,畢竟“神經科技”不太好聽),這個名字聽似陌生、前衛、硬科技,但其實很多人早就通過小說、動漫和遊戲認識到它是什麽玩意了,隻不過大部分人不知其名而已。比如:科幻小說《神經漫遊者》、二次元玩家和動漫迷們熟知的《加速世界》、《刀劍神域》,以及遊戲《暗影狂奔:龍殞》都對神經科技有所描繪。

  《神經漫遊者》(Neuromancer)

  

  《神經漫遊者》(中文版的封麵其實根本不對路)

  這本由威廉·吉布森(William Ford Gibson)所著的科幻小說,同時獲得了“雨果獎”、“星雲獎”與“菲利普·狄克獎”三大科幻小說大獎。它創造了一個全新的科幻文類,很多小說、影視等作品或多或少地借鑒了該作的設定,譬如,好萊塢大片《黑客帝國》所描繪的網絡虛擬空間——矩陣,其核心框架就沒有跳出《神經漫遊者》的五指山。《神經漫遊者》最精彩的設定就是刻畫了主角凱斯的盜賊生涯,這些未來的盜賊通過和物聯網設備,讓自己的意識脫離肉體進入交感幻覺世界中,從而竊取、破解他人的數據資料。沉湎於信息網絡的“精英”甚至開始唾棄肉體。

  《加速世界》(アクセル?ワールド)和《刀劍神域》(Sword Art Online)

  

  《加速世界》

龍之眼手遊(龍之眼遊戲)

  

  《刀劍神域》

  之所以把這兩部輕小說放在一起講,不僅僅是因為它們都是“11區”的產物,兩者均已動畫化,而且它們還是由同一個作者——川原礫所撰寫的。說起來,兩作有不少相似之處,首先在故事內容方麵,《加速世界》和《刀劍神域》既對應了小說名,也指代了小說中的一個遊戲程序。其次,兩部作品中的角色都要借助可穿戴設備才能進入對應的虛擬世界,隻不過《刀劍神域》中的“NERvGear”造型酷似時下的頭戴式VR設備,而《加速世界》中的“Neural Linker”則是個具備增強現實功能的項圈,兩者均靠口令啟動。

  

  《暗影狂奔:龍隕》的玩法其實是很老套的回合製

  另外,這款遊戲還有個槽點,遊戲的舞台設定在2050年以後的地球,但這個地球上的居民卻不止有人類,還有精靈、巨魔、矮人等一係列奇幻種族(據稱這些人種全是“大災變”後異化的人類),不得不說該作的劇情設計真是腦洞奇大。

  

  《暗影狂奔:龍隕》入侵網絡的遊戲畫麵

  神經遊戲離我們不遠了

  涉及神經科技的作品姑且列舉至此。其實,它已經來至我們身邊,開始影響我們的生活和娛樂方式了,譬如:遊戲玩法。隻不過現實中的神經遊戲不像上麵幾部作品表現得那麽高端而已。畢竟“故事是生活的比喻”(該話出自好萊塢編劇導師羅伯特·麥基所著的《故事》),作者在創造故事的時候,可以毫無拘束地設想科技已經發展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就如電影《鋼鐵俠》中的機甲和美軍正嚐試運用的外骨骼技術,它們雖是同一個科學概念的產物,其模樣和功能卻相差甚遠,一個是影迷心中的傳說,一個是現實中的雛形。

  

  鋼鐵俠的一身機甲簡直是各種強大、美型

  

  現實中的外骨骼……呃,可以讓你扛包省力些

  平心而論,如今被一部分人津津樂道的神經科技或說交感神經科技,多少有點“拽詞”和販賣概念的成分在。畢竟大部分所謂的神經科技產物並不直接接觸神經或收集神經信號。神經科技的相關概念被一些人擴展到了連接人和傳感設備的“中間環節”,譬如上麵提到的《加速世界》以及《刀劍神域》這類交感虛擬世界。按照這個概念來看,如今用在VR和AR設備上的遊戲,以及早些年的體感遊戲都能算作神經科技的產物,也即神經遊戲。

  

  Oculus Rift

  談到神經遊戲,就不得不提一下5月初在舊金山舉行的神經遊戲(NeuroGaming)大會了。在這次大會上,很多新遊戲、新應用(譬如基於VR頭戴式設備Oculus Rift所開發的程序)紛紛亮相。關於神經遊戲大會,這裏特別要提到一個人——紮克·林奇(Zack Lynch)。紮克·林奇是《第四次革命:看神經科技如何改變我們的未來》的作者,該書的內容概括起來就是一句話——神經科技會成為繼農業、工業和信息革命之後的第四次革命,它將顛覆人類的生活、工作和娛樂方式。

  

  一本神經科技的“傳教”書

  說起來,紮克·林奇並非神經科技專業出生的,但他卻非常著迷於布道神經遊戲的相關概念和應用前景,而首屆神經遊戲大會就是這個人力促的。

  

  紮克·林奇

  對於神經遊戲的現狀,紮克·林奇曾表達了這樣一個觀點——能實現神經遊戲的最好技術已經在那裏了,隻是還沒有被最好地聚集應用。這套說詞和《神經漫遊者》的作者威廉·吉布森曾說過的一句話——未來就在這裏,隻是還沒有被均勻地分布,幾乎是同一個意思。所謂的“聚集應用”究竟是什麽概念?也許透過下麵兩款遊戲的比對,我們可以得到一些啟發。

  《夢魘再起》(Rise of Nightmares)VS《夜驚》(Night Terrors)

  

  《夢魘再起》

  

  依靠智能手機玩的《夜驚》

  兩作均為恐怖遊戲,不適合心髒不好的朋友玩耍。前者發布於2011年,是微軟體感設備——Kinect專用的第一人稱動作恐怖遊戲;後者基於iphoness 5以上的智能手機開發,屬於增強現實恐怖遊戲,需要說明的是,這款遊戲目前仍處於眾籌階段。之所以拿兩款恐怖遊戲進行對比,主要是因為恐怖遊戲對氣氛的營造和用戶心理的把握有相當高的要求。想想看吧,你的遊戲得讓人感到心慌慌,還不能把人嚇到摔了設備就跑,是不是頗有設計難度?

  

  遊戲中很多敵人的特點是魔鬼的臉蛋+魔鬼的身材

  

  玩之前先要掃描人體中線

  先看世嘉公司開發的《夢魘再起》(該作也譯為《噩夢來襲》)。從某種角度而言,這就是一款“番茄”四濺、血肉橫飛的獵奇作品,具體表現在,遊戲中有大批喪屍護士、女仆供玩家揮手“肢解”。在操作上,《夢魘再起》充分運用了Kinect的動作捕捉技術。遊戲開始前,Kinect會對玩家進行一個全身掃描以找出人體中線,因為在接下來的遊戲過程中,設備要根據人體中線來判定玩家的左、右操作。比如:玩家在戰鬥中出得是左拳還是右拳,玩家扭動肩膀時,角色當算朝左轉還是朝右轉。

  但是,《夢魘再起》並未因極耗體力的操作而變得更加“身臨其境”。說穿了,除了操作累點以外,這款遊戲和用手柄、鍵盤玩的恐怖遊戲沒有太大的差別。

  

  手機照出你家門口有隻“鬼”,想想確實嚇人

  相比主要依托Kinect動作捕捉技術玩轉的《夢魘再起》,Novum Analytics公司正在Indiegogo上眾籌的AR遊戲《夜驚》動用了更多的設備功能,包括:手機攝像頭、LED、麥克風、加速器、回轉儀以及GPS。據說,這個遊戲的最終目的是拯救一名被擄往異界的蘿莉,不過遊戲最大的亮點,是可以把玩家的住所變成鬼屋!

  《夜驚》是這麽運作的,遊戲會利用手機的攝像頭、GPS和加速器自動掃描住所環境,生成遊戲地圖,隨後根據地圖布局生成各種鬼怪,比如從畫框裏爬出來的“貞子”。這種通過異化我們習以為常的事物,來營造氣氛的遊戲設計,無疑會給人帶來更加身臨其境”的體驗。說起來,遊戲的開發人員Byran Mitchell對《夜驚》還有一些不滿,他表示好的AR遊戲應該能完全融入真實世界,現在嗎,設備的機能就隻有這點能耐啊。

  

  現在的設備就這點能耐,身為設計者也很瞎啊

  看到這裏,你也許能夠理解紮克·林奇到底在期望什麽樣子的神經遊戲了,它需要聚合運用硬件設備上的所有功能,借此采集盡可能多的環境、人體數據來構築以假亂真的虛擬世界。而這恐怕還不夠,神經遊戲最好還能偵測玩家的反應,並根據玩家的反應來自動調節遊戲設定。有意思的是,第二屆神經遊戲大會所專注的主題就是“遊戲與人類大腦活動的互動方式”,而這次大會上最令人眼前一亮作品莫過於《Axon Infinity:Space Academy》(暫譯:《神經極限:太空學院》)。

  《神經極限:太空學院》(Axon Infinity:Space Academy)

  這是一款以未來太空環境為背景的遊戲,玩家需要在遊戲中學習數種技能,使用技能來完成任務。表麵上看,《神經極限:太空學院》就是個可以在ipads、Surface和PC等平台上玩的作品。可實際上,該作可以搭配腦電波掃描儀來獲取玩家的大腦反應,從而自動調節遊戲難度。就衝著這一點,《神經極限:太空學院》就稱得上是一款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作品!

  

  遊戲難度不用手調,靠分析你的腦波來定

  此外,最近公布的一款VR設備FOVE,也在獲取玩家反應方麵邁出了新一步。

  

  將眼球追蹤技術和VR眼鏡結合起來的FOVE

  

  用視線和npc交談

  

龍之眼手遊(龍之眼遊戲)

  用視線瞄準敵人!

  我們不妨假設當傳感器的總類越來越多(像是可以偵測用戶心率、血壓變化的傳感器;偵測用戶表情變化和視線焦點的傳感器;乃至可以分析用戶的腦波和潛意識的傳感器等等)、售價越來越便宜,且更加貼合人體以後,聚集這些設備的所有功能來為玩家定製虛擬世界,這樣的一個神經科技產物是不是就有可能媲美文章開頭提到的《刀劍神域》?

  所以,現在趕快督促有關部門製定一些限製措施來避免神經遊戲為人濫用吧!呃……其實,現在擔心神經遊戲的未來還有點兒為時過早。就在最近,挪威的一家電視台做了一個有趣的實驗——讓足球運動員戴著VR設備打球賽。實驗中,主辦方讓兩隊球員全部戴上Fat Shark Attitude V2進行比賽。由於球員眼中的畫麵變成了俯瞰球場的大視角,再加上VR設備具有一定的延遲問題,整場足球賽變得非常滑稽,球員們的反應個個像瞎眼僵屍,守門員幹脆橫躺在球門前,任憑其他隊員瞎折騰去了。可見,硬件設備上的一係列問題,包括:網絡延遲、佩戴不適、功能單一,仍製約著神經遊戲的發展。、

  

  “瞎”了眼的VR足球

  層出不窮的虛擬現實玩法

  

  VR 主題公園

  在現階段,基於虛擬現實設備(VR眼鏡、VR頭盔) 的遊戲仍是神經遊戲的開路先鋒。或許正是因為看明白了這一點,很多人開始挖掘基於VR設備的各種玩法。比如,尼克遊樂中心(90年代的一檔美國兒童節目)現在就在kickstarter上展開眾籌,希望把VR遊戲真人秀搬到的電視上;又比如,一家名為The Void的科技公司宣稱他們會在2016年於美國的猶他州開一個VR主題公園,隨後,把VR主題公園推到南北美洲、亞洲、歐洲和澳大利亞,而這個VR主題公園沒準會給時下的真人密室逃生帶來一個全新的發展思路。

  

  這是一款基於三星Gear VR眼鏡開發的遊戲,算是一款第一人稱“飛行”作品。玩家扮演的是一顆從槍膛中飛出的子彈,任務是通過左右晃動來控製子彈的飛行軌跡,躲過障礙,最終命中目標。

  《Pixel Ripped》

  

  這款遊戲能讓玩家穿越回人生的各個時代,而穿越媒介竟然是各個年代發售的遊戲機,譬如:1989年發售的Game Boy能讓你回到80年代末。遊戲的任務很有趣,玩家需要控製角色在課堂上偷打一款名為《Pixel Rift》(沒錯,遊戲中的遊戲也叫《Pixel Rift》)的遊戲,還不能被老師察覺。另外,玩家可以使用“吹紙團”去懲戒(什麽懲戒啊,隻是上課搗亂而已)上課打瞌睡的同學。

  《憤怒的小鳥》VR版

  

  在今年5月份,Rovio公司在巴西裏約熱內盧的搖滾音樂節上提供了VR版《憤怒的小鳥》的試玩,這款遊戲把“怒鳥”由2D橫版變成了3D第一人稱視角,玩家可以控製小鳥穿過麵前的圓環,擊中指定的目標,隨後給圓環點火。

  《Esper》

  

  這是一款專為三星Gear VR眼鏡打造的作品。遊戲的故事背景設定在1975年,玩家所扮演的角色因為擁有一些超能力而被迫參與能力測試。雖然這個故事背景聽起來很有料,但是《Esper》實則是一款第一人稱益智解謎遊戲,玩家需要充分利用感官能力(VR設備的360度環繞視角)在場景中找到可以利用的元素,然後完成諸如玩魔方這樣的測試,來向組織證明自己是隻毫無威脅的“小綿羊”。

  《白貓計劃》VR版

  

  今年1月初,日本人氣手遊《白貓計劃》推出了基於Oculus Rift的《白貓 VR Project》,遊戲當然還得靠智能手機來操作,但是玩家卻可以在遊戲過程中欣賞到360度的環繞畫麵和音效,譬如,隨時回頭看背後的風景。

  《神廟逃亡VR》(Temple Run VR)

  

  2014年,《神廟逃亡》團隊宣布他們發布了支持三星Gear VR的神廟逃亡遊戲。在這款遊戲中,偷走神像的玩家要在冰雪山穀中的躲避“大猩猩”的追擊。《神廟逃亡VR》因為轉變成了第一視角,而讓恐怖指數大為飆升,角色陣亡時還能看到怪物撲上來的血盆大口。另外,玩家躲避一些障礙時,需要用到“頭部操作”。

  除了上麵提到的遊戲以外,索尼已在日前宣布,他們將在英國建立工作室,專注於為旗下的Project Morpheus頭戴設備開發VR遊戲。目前,還有一些遊戲廠家和索尼達成合作,計劃推出VR版本的遊戲。這些遊戲包括:《賽車計劃》、《外科模擬》、《夢意殺機》等等。

  現在,你相信最高端的神經科技、神經遊戲已經快到我們身邊了吧?

  

  一切皆有可能